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就业创业 >> 正文

精彩纷呈!“互联网+”校选拔赛第四轮路演评审落下帷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6-13 [来源]: [浏览次数]:
6月12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东莞理工学院选拔排位赛第四轮路演评审在松山湖校区学术会议中心顺利举办!共有49个项目通过第四轮校选拔赛网评,并进入路演评审。 为对标国赛、省赛评价维度,高质量办好校赛,我校邀请了“互联网+”国赛、省赛专家评委及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等进行网评、路演评审。本轮比赛路演采用“项目陈述+答辩”的形式,各参赛团队以ppt及实物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在项目背景、市场情况、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陈述。现场评委们从多个维度对路演项目进行了详细提问和深度点评。 关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不仅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还是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创业盛会。 一、评审回顾 本次“互联网+”校园选拔排位赛采用“项目陈述6分钟+答辩4分钟”的形式。比赛场上精彩纷呈,各参赛团队代表以ppt展示及实物展示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围绕各赛道评审规则要点,分别从项目背景、项目成果、未来规划等方面对各自的项目进行精彩展示。 二、团队风采 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 赛况激烈,精彩纷呈 让我们看看各赛道代表团队的风采吧! 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名称 数字泡沫——全球3d打印自适应材料的开拓者 团队成员 张宇杰 钟宇航 何璐 龙雨洋 蔡小琳 刘惠仪 李漪婷 吕婷婷 林瑶 叶靖瑶 许芷园 姚可心 所属学院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项目简介 数字泡沫团队利用功能性纳米二氧化钛改性tpu材料,研发出柔性3d打印材料、拓扑优化抗冲击性能点阵结构,致力于解决国内制造技术痛点,能够实现可控密度结构设计、一体化成型工艺、高精度快速制造,在使产品性能优化的同时能够满足个性化定制要求。团队所研发产品能够应用于航空航天、运动装备、医疗辅具等多个领域。 参赛感想 很高兴团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从项目确立、撰写计划书、制作ppt、视频到路演答辩,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努力。未来我们将不断奋进,向省赛和国赛水平靠拢。 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名称 锆齿——数字化义齿增材智造的赋能者 团队成员 肖创 陈柏熙 陈慧晴 罗兴然 王赟 严彬彬 徐启明 黄雨纾 吴俊超 王飞洪 曾钰皓 萧键文 刘宇峰 所属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 “锆齿”是致力于为义齿数字化增材智造提供设备及材料一站式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团队。其核心技术集中于装备上算法系统最优解域的实现结合独家机械装置的革新,可满足精准打印、高效生产;材料上酯化反应的促进和乳化作用机制的应用,提高固含量的同时降低了材料的沉降比。并且团队已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发表高水平sci论文9篇、申请核心专利8项,其中4项已授权,实力雄厚!目前已经与全国口腔医学排名前三的第四军医大学完成了生物相容性测试,并且同义齿制造行业全球第一的现代牙科签订了小试验证合作协议,以推动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商业模式上,团队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要素,采用设备和材料捆绑销售的方式,以全方面覆盖义齿加工企业、口腔连锁医院义齿加工中心等b端客户群体,实现多渠道营收。 参赛感想 通过参赛,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老师指导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项目确立到路演答辩,每一环节都经历数次的打磨,每一位成员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秉持“敢闯敢创”精神,与更多的优秀团队共同进步。 主赛道成长组 项目名称 绿安新材——中国生物基聚氨酯复合材料领航者 团队成员 彭勃 杨一鸣 何文轩 付柏菁 谭伟俊 张莉苗 高鸿波 廖倩仪 刘蕙娴 所属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减少石化材料使用、加强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公司致力于生物基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材料及其功能化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开发智能制造工艺,立志突破国外材料技术壁垒。公司团队不仅研发了导电、抗拉耐磨、亲水等一系列高性能生物基tpu材料,还实现了材料在运动装备、医疗用具、汽车制造等领域的产品生产。 参赛感想 这次比赛是我们的创业之路上的一次难忘而宝贵的经历,不同专业的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合理分工,共同奋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树立更高的创业目标,做新时代的创业先锋。 主赛道初创组 项目名称 手创起点——未来工程师的摇篮 团队成员 陈金晖 许泳淋 谢莹 张承殷 张纪鹏 梁雨林 刘心彤 刁华林 林文静 邓善宁 王映菡 袁嘉迎、 周跃帆 沈佳明 李键航 所属学院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项目简介 手创起点致力于未来工程师教育,助推新工科产业人才培养。自成立以来,手创起点不断创新,融合未来工程师与pbl项目式教学,根据工程教育科学搭建双螺旋进阶式教学体系,并拥有四大级别课程板块和五大类课程服务,并不断完善师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手创起点引领教育,以创促教,以创业促成长、促学习、促教研,以创新促人才、促教育,建立内部孵化机制,引领新时代双创教育。此外,我们还将青少年工程教育带到偏远山区,促进城乡教育平衡发展。未来,我们也将推进百店万人计划,打造中国科创教育的龙头企业。手创起点——给予孩子新世界的钥匙,为孩子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参赛感想 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项目成果,还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拓展了视野和思维,结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我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和潜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新创业理想和信心。 在项目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把握项目的核心优势,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现无限的创意和激情。我们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们的项目,我们认真地听取了评委和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的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参考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资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和反馈,最终形成了一份满意的作品。 通过这次比赛,我收获了很多。感谢主办方和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感谢评委老师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同学们给予了我友好的竞争和支持。我相信这次比赛对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的未来创新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旅赛道创意组 项目名称 东方咖啡——科技拓咖农之路 文化塑民族品牌 团队成员 杨青松 邓清允 何培杰 罗颂玟 陈晓楠 潘宏雅 罗永康 所属学院 教育学院 项目简介 项目立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群基础,推动中国咖啡产业数字化精品化升级,赋能咖啡乡村实现产业融合振兴,树立中国咖啡民族自信。项目通过数字化智能种植加工管控标准,实现咖啡乡村一产种植提质增收,并向二产加工延长,实现咖农增收、乡村产值飞跃;通过创新东方咖啡产品与数字化智能咖啡制作标准赋能咖啡门店降本增效,形成品牌联盟供应链;并通过创新销售模式打造本土精品咖啡产销体系,实现产销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赛感想 通过参赛,我明确地感受到老师指导和团队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团队经历了每一次的打磨和提高,每一位成员都无私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和专业能力,我们始终坚持:创新事第一生产力原则,与更多优秀的团队链接学习。 红旅赛道公益组 项目名称 零碳未来——国内源头固碳植质封存先行者 团队成员 黄霞 梁铭晖 彭秋蛾 薛江焙 王锦 郑远环 周华彬 张宇健 文静 张济显 沈周宝 李欣 所属学院 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项目简介 零碳未来项目团队致力于植质封存碳减排,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相较于现有碳减排技术,植质封存成本低、风险低、能耗低、污染小。以陆域植物、水域藻类为主体进行植质封存。我们将组建专业的公益组织,除核心研发人员外,定期招募志愿者,由管理人员带领志愿者按地区开展服务,项目由政府牵头,协同企业,就近招募临时工,进行植质封存及推广,同时开展碳咨询服务为团队创收分四步进行全国公益推广,开展碳咨询服务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团队核心成员专业扎实,多学科交叉,拥有多领域顶尖专家顾问团队。立愿百年固碳百亿吨,助力国家碳中和。 参赛感想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丰富了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团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接下来,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探索和创新。 产业赛道 项目名称 激光烧结tpu弹性体材料—轻量化设计 与快速高精度制造应用 团队成员 钟宇航 张宇杰 何璐 李漪婷 徐榛 林瑶 邓思琦 苏成栋 张华扬 龙雨洋 何天柱 所属学院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项目简介 激光烧结团队采用轻量化柔性材料+创新型结构设计+激光烧结工艺新模式,材料与结构协同制造,为企业方解决难题。采用拓扑优化算法与有限元分析使结构性能优化的同时满足轻量化,利用航天低速风洞为运动产品赋能,并研发出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材料的柔性tpu、尼龙材料体系,创新激光烧结工艺算法与设备软件开发,突破国产化瓶颈技术。 参赛感想 团队荣获产业赛道第一,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我们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也非常感谢学校的支持以及老师的指导。在备赛阶段,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组织每周的打磨工作,提升项目质量。在未来,我们也将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三、项目培育 一直以来,学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统筹谋划、指导,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校内各二级组织机构联动,深入学院、实验室、双创基地,挖掘、孵化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优秀项目。 自本届“互联网+”校赛启动以来,学校积极推动实践训练与“互联网+”等双创赛事无缝对接。在平台、场地、师资、人员、资金等方面,持续加大竞赛支持力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对接国家级、省级专家评委40名,组织开展项目打磨会19场、专题培训14次、一对一项目辅导98场,举办集训营5次,全力护航,以赛促教。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明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找准推进路径、工作方法和有力抓手。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整体布局,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全面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字来源 | 袁伟钊 陈晓彤 图文编辑 | 袁伟钊 龙瑜图片来源 | 张馨 白子杭 值班编辑 | 梁钰瑜 初审 | 刘嘉慧 姚颖 黄诗韵 复审 | 陈泳源 游伟峰 终审 | 劳丹